2016-09-03

这几年的几本畅销的“末世小说”

《三体》是近年里我读得最认真的中文销售,我把它称作“末世小说”,因为想起了另外两本末世小说,分别是普利策小说奖和克拉克奖的获奖作品。

《长路》,The Road,2006,作者,美国,马克.麦卡锡。2007普利策小说奖2009年,该书被改编为电影《末日危途》。
《长路》中末世的到来干脆利落,咣当一晃,末世降临。
故事开篇已经是文明戛然而止几年之后,一个父亲和他的十岁左右的儿子,为了生存而艰难地走在路上。不时地看到各种遗迹,人类文明的遗迹,道路,超市,住房,汽车,都是废弃的,不再有电,不再有汽油柴油,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几乎灭绝殆尽,甚至草木和蘑菇这样的“低等”生命物种都死光了… 作者对末世图景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栩栩如生”。
他们要到南方去,听说那里尚有残存的人群,可他们必须先一步步地走脚下的长路,他们会遇到什么呢?他们的结局会是怎样呢?他们穿什么,住什么,吃什么?或者又将被谁吃掉吗?
为什么末世小说会吸引人,一定是“三大冲突规律”在起作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人和外物的冲突,人和他人的冲突,人和自己内心的冲突,激烈程度最大化。

书香是人生永恒的香味3 - 这几年的几本畅销的“末世小说”

《第十一站》,Station 11, 2014,加拿大年轻女作家艾米丽圣约翰曼德尔的第四部长篇小说,2015赢得阿瑟·C.克拉克奖 
小说的开篇发生在加拿大非常知名的罗杰斯剧场,一出话剧正在上演,男主角的扮演者突然倒地不起。
作者就像坐在读者的身旁,悠悠地讲着一段又一段似乎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男演员,女企业家,律师,娱乐媒体记者,他们的孩子,亲属,朋友,同事,邻居他们从前的经历和现在的故事,在多伦多市中心,在温哥华的小岛上,在北美大湖区,在洛杉矶的豪华别墅区,在东南亚的海滨,一个一个几乎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时空交错,纹丝不乱,娓娓道来。蛛丝马迹,人物和线程的错综联结,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
但读者不会忘了,这时一个世界末日和末日后的故事,地球文明在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小事件中一步步走向灭绝,幸存者艰难地求生图存。生活的态度,人性的挣扎,翻滚在末日的大图景之中。
我曾饶有兴趣地注意到这样一小段。末日那天出发的一架客机,中途不得已临时降落了,多日之后,手机讯号没有了,电视广播没有了,水电没有了驾驶员终于决定驾机离开,飞往已经断绝音讯多日的洛杉矶,因为同机的很多人的家在那里。
他说,有任何人想跟我一起都行啊,本班飞机全员免费!
免费航班?还全员?此话一出,更像是世界末日的证明。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曾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托运行李要额外交钱,早一点登机以便在头顶上方的行李舱塞满之前放进自己行李要额外交钱,为了多两寸空间而优先选择紧急出口那一排的座位也要额外交钱。
面对一个免费航班,此前的乘客们面面相觑。
"Anyone wants to come with me," he said. "it's a free flight to Los Angeles.' This alone seemed like proof that the world was ending, because this was the era when people were being charged extra for checked bags, for boarding early enough to cram baggage into overhead bins before the bins filled up, for the privilege of sitting in exit rows with their life-or-death stakes or their two extra inches of legroom. The passengers exchanged glances.

《三体》,作者,刘慈欣。
也许《三体》的第一部应该算“伤痕文学”吧,而第二部和第三部,则是地地道道地“末世小说”了,末世得非常彻底,整个地球文明连同整个太阳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各种人性,各种挣扎,在地球文明从危机到希望,到更大的危机,到回光返照,到苟延残喘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第三部《死神永生》中,主人公程心因自己的失职导致整个地球人类面临窘迫,在澳大利亚,“移民区的生活是艰苦的,钱没有用,所有人得到的配给都完全一样。他们以前只在历史电影中看到过这些,移民区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地狱般的折磨,程心自然就成了这些人发泄的对象。他们动不动就对她恶语相向,骂她是废物… …地球立即毁灭,也比到这鬼地方受罪强。”那时,程心极其平静地面对着和承受着,当然是出于自责,也许她还看到即使是眼前“地狱般”的这一切,百许年后也是渴望不可求了。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据悉,电影《三体》(指第一部)已经在2015年完成了外景拍摄,现在正在进行长达一年时间的后期制造,据说电影的大部分都是特技镜头。靠电影特技来表现思想深层的东西,我们就不报希望了。任何高科技声光效果,都只不过是对读者和观众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的极其蹩脚的附注。
而且,即将到来的电影还带来一个隐隐地失望,据说作者本人去做了电影的监制。
也许读者朋友们也我一样,曾憧憬着一个华夏族的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而不是一个科幻电影的监制吧?

小说《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20085月版。这一部又是《三体》三部曲中最出色的一部,这里尤其说说其中的多线程故事和妙句。
科幻。难得的多线程故事,多处令人称奇的峰回路转,环环相扣。
至少有三条主要线程:主人公罗辑的故事,舰队军官章北海的故事,面壁者希恩斯的故事。

星际舰队军官章北海,故事伏线的落笔看似极其平淡。
章北海和父亲的对话:
“要多想。”
“想了以后呢?”
“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第49页)
一个看似很枯燥的故事线程,很深,很难解,跨越全书。
上面提到的这个远程伏笔随着故事的进度还会再三被点起,“谜底”在接近全书的最后部分才揭开。
远程伏笔揭开前,还有一个近程伏笔: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杀了你,请原谅。”(第338页)
像电影大片,平铺直叙中突然响起的紧张诡异的背景音乐。作为摊派前的点睛,感觉上有点唐突的,也许是章北海的形象集合了革命传统的高大全,所以少了刺激感,反觉着麻木。甚至,想忽略这个角色,想尽快扫过他的故事。


科学家、政治家、面壁者希恩斯,故事的远程伏线非常的巧妙。
106页,ETO组织开会,指派破壁人的情节。
第一个破壁人,领命。
第二个破壁人,指派完毕。
第三个破壁人,一行文字,寥寥数语,写到:
亚里士多德也没跪下,抖抖长袍,若有所思地说:“是,他的破壁人也只能是我了。”
这描述,粗看只是为了行文技巧的需要,为了和前两个破壁人的有所不同,而实际这却是一个贯穿全书的大伏笔。亚里士多德的真面目终于出现的那一刻,现场,对峙,紧张,刺激。想到这一远程伏笔,叹服作者讲故事的精妙。
和章北海的故事线程的谋篇布局很接近,在谜底揭开前,希恩斯的故事也做了一个近程伏笔:
“以前模糊不清的思绪突然异常清晰起来,像严冬凛冽的天空… 操作人员和医生看到,这个即将进入冬眠的女人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一条缝,透出的眼神充满了惊恐和绝望… ”(第253页)
惊恐,绝望,一笔,点睛,迫不及待
亚里士多德这个角色在小说《三体》的第一部就出场过,回忆一下人物情节,更加享受一下阅读的乐趣。

希恩斯的故事结束了,章北海和舰队也在宇宙深处灰飞烟灭,这两个线程的余脉,在全书的大结局到来之前,汇合在故事的主线 – 主人公罗辑的故事里。
“罗辑看着他们像一对幸福的情侣那样相互扶持着走远”(第440页)
“他们”,一个是希恩斯先生,一个是舰队特派员乔纳森先生。

《三体》这套小说比较耐看,除了线程交错,还因为讲故事之中,穿插了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妙语。摘录少许,读此,会心一笑。
有知识,但那些知识还没有达到学问的程度去僵化她,只是令她对世界和生活更敏感。
先看卷子最后的作文题
甜蜜地咀嚼,最后总是加上一句:“唉,那时咋就不懂得珍惜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