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5

人文三国R4-张鲁祖孙三代与道教的发祥

话说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是中华文化思想史上的最为辉煌的时期。到秦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法家思想为治国基本思想。注意此“法”并不是现代民主社会提出的“法治”之“法”。法家思想极力主张君主集权,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随着法家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李斯的倒台和秦的灭亡,虽然事实表明了法家的政治实践的失败。但后来的历朝历代,都讲法家的中央集权的思想融入基本的治国方针之中。到西汉,董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方针被最高统治者采纳后,百家只存其思想,已经逐渐不存在其学派和人物了。汉初红极一时曾作为治国思想的老庄哲学,也同样不再是统治阶层的宠儿。
大约两百年后的东汉顺帝时,一个叫张陵的人在蜀郡鹤鸣山再次奉起老子的经典,创立了正一盟威道。张陵本中原人,字辅汉,道书载:本为太学学生,博采五经,好神鬼事。早年曾举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做过官,因为悟通仕途沉浮,无益于年命,便辞官隐居,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到了顺帝时后,张陵闻蜀地多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修道。其正一盟威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而张陵本人被后世教众奉为道教第一代天师。 道教的主要思想虽然在道家思想上,兼容了阴阳家的思想和方技,但到底与后两者不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的“方技”卷中,赫然列有几十人,包括在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左慈和管辂,没有一个被中国道家学会列入道家主要人物。
后汉时期的道教代表人物:张陵,张衡,张鲁,张角 据三国志,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短短几句话,却确立了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在中国道教历史上的地位。 张衡,张陵之子,道教第二代天师,156年袭教。据说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特别注意了,此张衡并非那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发明地动仪的那个。科学家张衡早100年。
179年,就是黄巾起义前五年,张衡将祖传印剑交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那个张鲁。张鲁,道教第三代天师。汉献帝时候,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取汉中。得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大力传播、壮大教团组织,教民诚信不听欺妄。据三国志,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后曹操攻汉中,张鲁不敌,封藏而去,故受到曹操礼遇。封侯,寿终。
张角兄弟,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道家人士普遍认为,张角从于吉继承的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太平道信众中有相当部分被曹操改编为自己的青州兵,还有一部分太平道信徒后来归入正一盟威道。
(此文最早在2005年9月5日发于三国友蒙论坛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